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性学术期刊,反映了肝脏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水平,报道了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学术动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肝脏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病理生理、免疫学、发病机理、 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杂志适合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肝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预防和基础科研工作者阅读。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41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0-1113/R
邮发代号: 7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重庆
出版地区 重庆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肝脏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出版周期:月刊
-
肝纤维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属不连续毛细血管,窦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肝窦内皮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扁而薄,其窦腔面可见少量微绒毛,扁薄的部分有发达的窗孔,细胞呈筛状形态,内皮窗孔无隔膜。肝窦内皮外无基底膜,仅见少量网状纤维。肝窦是通透性大的血窦之一,是保证血液和肝细胞间正常物质交换的组织学基础。1963年Schaffner发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肝窦内皮窗孔数逐渐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基底膜逐渐形成,形似连续毛细血管,称这一过......
作者:陆雄;刘平 刊期: 2001- 01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临床表现及转归差别很大,感染者在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之前的任何阶段感染都可自行消失,而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INF)、核苷类物也可抑制病毒而影响感染的自然过程。弄清其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乙型肝炎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的分析及药品经济学评估,为其防治提供佐证。那么,HBV感染后的长期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现就有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HBV可以感染任何......
作者:巫贵成;周卫平 刊期: 2001- 01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为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且易转为慢性,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乙型肝炎在病程中或治疗后出现HBeAg/抗-HBe转换、HBVDNA转阴、肝功能转为正常,认为系疾病缓解的标志。但部分病人出现HBeAg/抗-HBe转换后,HBVDNA仍然阳性,肝脏病变仍持续进展,可能由于HBVDNA出现前C区(1896位核苷G-A变异)或C区启动区突变(1762位核苷A-T变异,1764G-A变异),不能形成H......
作者:张定凤 刊期: 2001- 01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积累和临床实践,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引起重视。一、要合理选择基因检测方法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是杂交法和多聚酶链反应(PCR)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但各又有不尽人意之处。比较肯定的是:杂交法的特异性优于PCR法,PCR法的敏感度胜过杂交法。膜斑点杂交技术正逐步被微孔板杂交技术取代。微孔板杂交技术(如bDNA)不仅操作简便,而且由于采用了信号放......
作者:缪晓辉;孔宪涛 刊期: 2001- 01
-
胸腺肽对慢性重型肝炎HBV DNA含量,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活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病例为44例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年龄26~63(41.8±9.28)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治疗中死亡6例,存活14例中10例HBV标志物(HBVM)阳性,HBVDNA阳性;4例HBVM阳性,其中2例HBVDNA阳性和对照组24例(治疗中死亡14例,存活10例中5例HBVM阳性,HBVDNA阳性;5例HBVM阳性,其中......
作者:江南;吴佳玉;杨兴祥;邱火亨功 刊期: 2001- 01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TV DNA检测的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采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3所综合性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74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抽检部分末次洗涤液TTVDNA均阴性。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男44例,女30例,平均年龄(53+-12)岁,平均透析次数(226+-344)次。......
作者:林潮双;凌小强;邓洪;张晓红;崇雨田;高志良 刊期: 2001- 01
-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HBV DNA定量变化的动态观察
为提高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我们采用动态观察HBVDNA定量变化来指导抗病毒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12~52岁,平均(38±6)岁,病程>1年,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提供)HBVDNA基因拷贝>1×102/ul(PCR荧光法),血清谷丙转氨酶(ALT)>100U/L。诊断均符合1995全......
作者:周岳进;王开鉴;许雪延;郑金莉 刊期: 2001- 01
-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程度对重叠丁型肝炎的影响
为探讨HBV复制程度高低对重叠丁型肝炎(HD)的影响,以及本地区HD的临床特征,我们对163例患者进行了研究。1.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在12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重叠HD160例,感染率为13.0%。均系本院1996年3月~1999年8月住院患者。平均年龄(39.6±12.7)岁(12~74岁);男126例,女34例。另在50例HBsAg阳性无症状体检者中发现3例HD患者(血清由宁波......
作者:叶俊茂 刊期: 2001- 01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复制与干扰素治疗反应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和治疗:活动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抗HCV和HCVRNA均阳性,ALT异常(>80U/L),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HBV标记均阴性,并排除其他因素,如酒精、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肝病。根据临床和肝组织学,除2例为伴早期肝硬化外,其余均为活动性慢性肝炎。所有患者均接受IFN-α2a治疗,每天300万单位,连续15d,后每周3次,每次300万单位,共16周。2.患者PB......
作者:陈良标;田惠英;陈佩兰;刘超英;李琳 刊期: 2001- 01
-
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肝动脉栓塞的抢救
我院自1994年4月以来对13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采取了急诊肝动脉栓塞(TAE)抢救,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3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男12例,女1例,年龄43~68岁,平均57岁。所有病例均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二分册: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均因突然腹痛、腹胀、头晕24h内入院,临床上有不同程度休克表现。13例腹腔穿刺均能抽出暗红色不凝固液体。其中5例有中......
作者:虞希祥;林友岳;黄林芬;王玉珠;李阳 刊期: 2001- 01
动态资讯
- 1 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细胞癌诊断治疗推荐意见(摘要)
- 2 2003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3 肝内胆管癌形成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意义
- 4 白细胞介素-10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表达Fas/Fas配体的影响
- 5 慢性丙型肝炎自然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6 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 7 FOXP3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8 Wnt信号通路表达异常对肝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意义
- 9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肝移植
- 10 视黄酸影响大鼠肝星状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的表达
- 1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所致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 12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13 牛磺酸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
- 14 缺血预处理对肝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 15 尿毒症合并丙型肝炎待肾移植患者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1例
- 16 小茴香精油对肝纤维化大鼠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研究
- 17 肝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其治疗
- 18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性评估
- 19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 20 肝星状细胞的去活化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