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性学术期刊,反映了肝脏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水平,报道了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学术动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肝脏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病理生理、免疫学、发病机理、 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杂志适合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肝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预防和基础科研工作者阅读。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41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0-1113/R

邮发代号: 78-56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重庆

出版地区 重庆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肝脏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肝脏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年第10期文章
  •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的遗传危险因素

    尽管动物模型(鼠)可以复制促进甘油三酯(TG)在肝脏沉积和从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这个连续的过程,提供可能的病理机制,但在人类复制这个过程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1].近,从人类基因识别序列的研究中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可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分子线索[2-4].......

    作者:王柏芳;王炳元 刊期: 2012- 10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启东地区人群中的分布与随访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不同人群中的检测水平和范围.方法在启东某社区35~69岁人群中,用HBsAg检测筛查12378人,随机抽取其中十分之一(受检者检测号末尾为“0”者)组成“自然人群组”(1227人);12378人中的所有HBsAg携带者组成“阳性组”(1025人);在HBsAg非携带者中随机抽取十分之一组成“阴性组”(1132人).采用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血清GP73与A......

    作者:陈建国;朱源荣;陆卫中;张永辉;陆建华 刊期: 2012- 10

  • 中国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易感性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25篇文献,针对累计病例2788例和正常对照5548例进行Meta分析和关联性研究.对数据进行皮尔逊x2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结果GSTM1、GSTT1空白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的皮尔......

    作者:肖遥;马建忠 刊期: 2012- 10

  • 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多重定量抗体芯片同时检测肝细胞癌(HCC)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水平,建立HCC早期诊断模型,以提高HCC早期诊断的准确度.方法运用双抗体夹心原理建立了相关指标的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8种肿瘤相关血清学标志物作为芯片检测目标:甲胎蛋白(AFP)和7种细胞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

    作者:高东梅;孙璐;郭坤;李岩;刘银坤;康晓楠 刊期: 2012- 10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是否需要打破

    对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研究发现,母婴垂直传播或幼年期感染HBV后,绝大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一种被称之为免疫耐受状态的现象,即ALT正常、HBeAg阳性、HBVDNA持续高水平且肝组织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变.根据目前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这些感染者在临床上暂时不予抗病毒治疗.然而,在这些人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会自发地完全或不完全被打破而出现免疫清除,造成肝组织免疫损伤,使疾病逐渐进......

    作者:窦晓光 刊期: 2012- 10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特点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慢性HBV感染诊断的经典标志物,随着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人们对其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发现HBsAg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自然史、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等的关系非常密切,近期报道显示HBsAg过表达对疾病的进程有促进作用,如促进肝癌的进展[1].在此过程中免疫系统也影响着疾病的进展,但HBsAg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被阐明,从而影响人们对HBV......

    作者:曾庆磊;王福生 刊期: 2012- 10

  • 肝衰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肝衰竭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近年来,一系列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本文简要讨论病毒变异、机体免疫和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相关的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一、HBV病毒变异与肝衰竭的关系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陈智 刊期: 2012- 10

  •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IFN)等抗病毒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虽可显著抑制HBV复制,并部分恢复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但作用并不持久.慢性HBV感染患者要清除肝内HBV及感染肝细胞,必须依靠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功能.......

    作者:黄祖瑚 刊期: 2012- 10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与终点:再谈持久免疫控制

    从目前发布的国际及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防治指南看,对CHB治疗的目标明确: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延缓肝脏失代偿,减少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1-4].以往的一些循证医学研究,如自然史研究及早期肝硬化10年随访研究(4006研究)等结果提示,长期抗HBV治疗可能达到治疗目标[5-6];但也有不同的循证医学证据,如希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抗HBV治疗并不能阻......

    作者:任红 刊期: 2012- 10